查看原文
其他

慢下结论

李松蔚 李松蔚 2024-03-07
心理咨询师要听来访者在说什么,跟随对方的所思所感,而不是直接同意结论。「展开讲讲呢?你说日子过不下去,具体是指什么?」
展开得越细,越稳,越见咨询师的功夫。
生活中我们遇到问题,不耐烦这种展开。人们急于获取一个结论:究竟是什么问题,出在谁身上?结论带有某种安抚人心的确定性。但有时候也正因为太确定,反而无助于解决问题。
以夫妻咨询为例。做夫妻咨询最忌讳站队,可以表达支持,但不可以说「都是你伴侣的错,你是被他/她逼的」。这种话说出口,只会让夫妻重复无效的「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」的循环,加深他们关系的敌对。无论道理本身是否站得住脚,这种斩钉截铁的判定都在传达一个冰冷的声音:「你们的问题必须归咎于某一方」。
当然了,更不能表达:「都是你的问题,你要反省一下自己」。——这是更可怕的结论。
怎么做更好呢?要同时传达两个声音:
  1. 你的想法可以理解,对方的想法也可以理解,谁都没有疯(因此你们有能力改变);
  2. 但双方的逻辑按照目前的方式组合起来,这段关系走不通(因此你们有必要改变)。
不是他的错,也不是你的错。那究竟是谁的错呢?——千万要忍住这种做判断的冲动,没有结论。给他们一点空间,让他们自己想办法。两个独特的灵魂磨合到一起,就是很不容易。
他们感觉到自己被理解和尊重,没有被指责的压力,才能放松下来,理解并尊重,或者最低限度能够站在对方的位置上,考虑一点点对方的想法,这就是夫妻咨询致力于促成的效果。
但是话没有绝对,有一种情况我们会说「你没错,都是你伴侣的问题」,那就是当来访者陷入深度的,全面的自责。咨询师要用更有力,更旗帜鲜明的姿态,帮她从自责的漩涡里解脱出来(我用的是、「她」,是因为女性更容易受困于这种心态)。但更公正的说法仍然是:「都是你伴侣的问题,虽然在他看来,他也相信自己在做正确的事。」不要把话说死,是因为来访者有权利,还想维持和改善跟这个伴侣的关系。
糟糕的关系,还可以继续吗?
这是好多初学者迈不过的一关。当然可以了。他不愿意是他的事,但如果他还怀有希望,我们就陪着他,看看这里还有没有转圜的余地——作为咨询师,这就是我们的工作,直到他迈出下一步。这需要一些时间,走些弯路也不要紧。很多人在看别人的人生时,都飞快地做出判断:他明明应该那样……也许是对的,但毕竟是我们外人的想法,不能用它取代对方的意见。「我比你更懂你需要什么」,这是一种危险的态度。
强制介入别人的生活,这种例子也有——家庭暴力的干预,即使受害者本人还在犹豫「要不要离开」,权威机构可以无视这种犹豫,强行介入(因为持续的暴力环境可能导致受害者的认知受损)。但总体来说,这仍然是一种例外。本质上它是一种权力的突破,是带有保护性质的剥夺,目的是出于保护,但也是无奈之举。
多数时候我们保持耐心。面对那些(我们认为)不健康的生活方式,(我们判断)有问题的家庭关系,原则仍然是尊重当事人的判断。我们有顾虑可以说出来,用商量的口吻。但不要下结论,轻易不越过那条叫「个体意愿」的红线。
所以心理咨询总是顺着对方走,他要走就走,他说停就停,想去哪里我们都紧随其后。很微妙,这样跟着走,迟早也会找到他想要的地方。只是这个过程太慢了,经常看得人着急。「你准备好改变了吗?」对方没准备好。好的,那就保持原状。你觉得这也太磨叽了——他就是脑子坏掉了,赶紧一巴掌拍醒他,让他看清现实呀!
但我觉得,这恰恰是疗愈发生的时刻。回到这个现场,他在挣扎,犹豫,他需要的并非一个强制性的结论或干预,而是足够的信任和支持。这既是心理咨询的伦理,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信念:我们相信一个人获得充分的自由之后,会做出对自己负责的选择(万一这是「有问题」的人呢?——对不起,不做这种判断)。哪怕我不同意,我表达我的关心、担心,甚至是某种(个人立场的)反对,但仅限于表达。当事人不接受,我也无条件支持他。我们一起走,一起承担,遇到问题再想办法解决。相比于一个标签式的,结论的声音,这可能是一种更有现实意义的帮助。
广告:
暂停实验室全新升级的《情绪EBP》,一个25天的情绪减压训练营,十一月即将开营。这是一个结合了正念练习、叙事、积极心理学,经过大量数据验证,行之有效的情绪减压产品。帮助了超过5万人减轻情绪困扰,有助于缓解抑郁、焦虑、睡眠问题,它会是你改善情绪的有效工具。
本期报名截止于11月19日(本周六)11月21日开营。长按二维码,新用户报名可享受直减50元优惠,老用户可无限次免费复训
获得本期行动营更多介绍,请戳二条。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慢下结论

李松蔚 李松蔚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